工业润滑油主要分为三类:矿物基础油、合成油和植物油基础油。矿物基础油应用广泛,使用量非常大(约95%以上),部分应用场合需要使用合成油或植物油(生物基础)基础油调配的产品,因此这两种基础油发展迅速。矿物油基础油是由提炼而成的。润滑油的主要生产过程是大气减压蒸馏、溶剂脱沥青、溶剂精制、溶剂脱蜡、白土或氢气补充精制。1995年修改了中国现行润滑油基础油标准,主要修改了分类方法,并增加了低凝和深度精炼两个基础油标准。矿物型润滑油的生产,重要的是选择好的。矿物基础油的化学成分包括高沸点、高含量碳氢化合物和非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。其组成一般为烷烃(直链、延迟仁、多脂磷)、环烷烃(单环、双环、多环)、芳香磷(单环芳烃、多环芳烃)、环方向,以及含氧、氮、硫的有机化合物、胶体、由于当今世界所有产业企业都在寻求减少环境污染的措施,这种“天然”润滑油的植物油成本较高,但额外成本足以抵消其他矿物油、合成润滑油的使用带来的环境管理费用。
关于润滑油的误区
误区:如果能多加汽车润滑油就多加
润滑油的量好控制在油表上下的刻度线之间,因为润滑油过多的话,会从气缸和活塞的间隙进入燃烧室燃烧,产生黑烟。汽车润滑油
这些积炭提高发动机的压缩比,提高爆震发生的趋势;碳在缸内红热时也容易发生早期燃烧,落到缸内会加剧缸与活塞的磨损,润滑油的污染也会加速,其次,润滑油过多会增加曲轴杆的搅拌阻力,从而增大燃料消耗量,。
误区:国产车使用进口机油
据说山猪吃不到细糠,很多事情都需要因地制宜地制造,并不如进口的油有效果,因为大部分进口机油粘度很低,不符合国产车对机油粘度的要求,此外,国产发动机各种配方零件的材料热膨胀系数和配方间隙大于进口车,而且大多数国产车发动机没有装置油散热器,如果胡乱采用进口油,在发动机通常的工作温度下,油会变得过稀,液压会变低,即使达到规定的工作压力,也无法满足通常的润滑需要,发动机的磨损会恶化。
解析润滑油的黏温性
润滑油的黏度,是指润滑油稀稠的程度。温度的高低对润滑油的黏度影响很大,温度高,润滑油的黏度降低,温度低,润滑油的黏度升高,这种因为温度升降而改变黏度的性质叫做黏温性。
较稀的机油形成的油膜较薄,阻力小、流动性佳,适合在低温、低负荷、较高速度的情况下运转。较稠的润滑油由于流动性较差,会导致大量的能量损失在克服润滑油内部阻力上,但它能够在机件表面形成较厚的润滑膜,故此适合在较高温度、重负荷、较低速度的情况下工作。
润滑油的黏度会随温度发生变化,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:一桶机油在冷天我们会感觉它变稠,在热天我们会感觉它变稀。润滑油的黏度随温度变化的特性叫做润滑油的黏温性能,这一特性的量化指标叫做润滑油的黏度指数。
根据黏度指数不同可将润滑油分为三级: 35—80为低黏度指数润滑油;80—110为高黏度指数润滑油;黏度指数超过110即为特高黏度指数的润滑油。现在轿车上使用的发动机油都要求是特高黏度指数的润滑油。黏度指数越高代表机油黏度随温度变化越小,对气温的适应范围越宽。即低温(零度以下)流动性好,容易启动,冷启动保护好;发动机温度高,或环境温度高(例如:沙漠表面温度达到70度)时,机油黏度不会大幅下降,仍能有效地保护发动机。